3.焕新升级特色产业。支持工业母机企业抢抓国家机遇、聚焦用户需求、汇聚行业研发力量,开展产需对接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行动,提升特色产品迭代升级速度,强化工业母机产业创新能力、供给能力和支撑保障能力。全力推进农机装备提档升级、增加品种,扩大市场份额,满足省内及新疆、青海、宁夏等周边需求。支持农机装备制造企业加快短板机具研发和薄弱环节技术创新,加快大中型农机和小型丘陵山地农机技术改造升级;加快推动制种装备智能化改造,快速提升种子精选机、包衣机械、烘干设备的生产水平和智能化水平;推动企业加快研发生产高性能智能化滴灌、管灌、喷灌及生产生活节水产品,鼓励企业积极研制以5G、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为一体的智慧农机装备。
4.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能源装备制造全产业链。开展新能源装备补短板技术专项攻关行动,鼓励行业头部企业牵头,组建攻关联合体,突破新型轻量超长柔性叶片气弹稳定性预测与颤振抑制等关键核心技术,夯实研制超大型风电机组风轮叶片能力;支持大功率新风机替换小功率老旧风机,推动风电装备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提升风电装备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培育医疗装备和医疗器械特种材料产业。支持企业围绕重离子治疗系统产业化创建高端医疗装备应用示范基地,探索建立远程运维信息平台,大力发展小型诊疗设备与新兴生物医用材料;支持企业在记忆合金、人体骨骼合金等领域加大技术研发,开发新产品,拓展市场和应用场景。加快培育工业机器人产业生态。支持机器人研发企业牵头,联合企业用户和机器人生产企业组建产用协同创新联合体,加快研制工业机器人创新产品,增强机器人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产业,支持新能源汽车企业扩大市场份额;开展新能源汽车购置省级补贴,加快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推动新能源动力电池及材料、电控系统等配套产业发展,加快形成新能源电池产业链。
7.积极开拓国内国际市场。发挥好出口信用保险和信贷牵引作用,引导新能源装备、农机装备、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等行业优质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充分发挥甘肃省制造业“一带一路”拓展平台作用,促进我省装备制造业开拓海外市场,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提升技术、质量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拓展新兴市场。支持引导企业发展数字化贸易,提高出口增长韧性。鼓励行业组织针对国际贸易规则和贸易形势开展动态跟踪式研究,形成长效研究机制,持续为企业应对海外经营风险提供帮助,增强海外经营合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8.提高供需对接效率。引导企业积极参加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机器人大会等国际品牌会展,支持行业组织举办机床工具、新能源装备、高端医疗装备等细分领域会展论坛,强化技术交流成效、提高产业对接水平。鼓励企业参加信息交流会、技术成果交易会,及时获取最新市场信息,提高创新产品推广力度。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构建专业化线上交易平台,形成线上一站式供需对接机制,提高供需对接效率。
9.主动融入国家产业链战略体系。支持企业依托我省在石油化工、电工电气、工业母机等领域产业基础和技术优势,主动服务和融入重大技术装备攻关、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等国家战略规划和政策体系。支持企业积极申报工信部“揭榜挂帅”攻关项目,加快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突破行动,推动我省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推进智能化转型升级,筑牢行业稳增长底座
11.加强智能化改造示范引领。广泛宣传优秀智能制造典型示范企业或项目,加快全要素数据采集与应用,推广设备联网监控、机器视觉质量检测、柔性化工厂运营等应用场景,推进人工智能在生产制造环节的普及使用,建设智能制造单元、智能产线、智能车间(数字车间),提升核心装备和关键工序数字化水平,积极申报国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动和智能制造标准应用试点项目。加强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创新产品研发和推广应用,快速推进“机器换人”行动,建设一批智能制造行业性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和研发创新服务综合体,显著提升装备制造业智能化整体水平,引导智能化先进企业向“智改数转网联”迈进。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政策落实。落实落细党中央、国务院出台的一系列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政策措施,会同省财政、税务等部门加强经济宣传、政策解读、舆论引导,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帮助企业全面享受财政部和税务总局关于增值税加计抵减、所得税加计扣除、“六税两费”减征等惠企政策,以及针对工业母机、集成电路等重点行业增值税、所得税执行的特殊支持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
(二)加大资金支持。充分利用国家产融合作平台作用,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发挥“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软件保险补偿机制作用,鼓励企业创新研发,利用产业投资基金等,提升金融服务质效,促进企业发展。用足用好各级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优先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技术突破任务,为优势企业科研攻关、项目建设提供政策资金支持。
(三)优化发展环境。持续落实“包抓联”“六必访”等机制,纵深推进“优化营商环境攻坚突破年”行动,营造更加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开放便利的投资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宽松有序的经营环境。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大兴调查研究的精神,组织开展稳增长专题调研,协调解决企业“急难愁盼”问题。加强信息共享和经验总结,挖掘各地区和企业稳增长典型案例,提炼和推广可借鉴的经验做法。
(四)强化人才支撑。加大装备制造业领域人才引进培养力度,对于关键岗位的急需人才给予政策支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引导建立人才实训基地等。鼓励企业进一步加大和科研院校的合作,通过合作项目的实施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并建立长效合作机制,通过产、学、研、用推进应用型、实用型人才的培养。